武則天的4個兒子,出了3個皇帝

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統治我國長達15年。在她的統治期間,她一度因猶豫不決而推遲傳位,不斷考慮是傳位給兒子還是侄子。甚至有一次她想要把皇位傳給侄子武三思,但是這個決定引起滿朝文武的反對。最終,隨著神龍政變的發生,武則天被迫提前退位,終於將皇位傳給了兒子李顯。
武則天的皇位傳承之謎:為何選擇武三思?

武則天在唐朝是一位傑出的女性政治家,她於第二次貞觀時期成為唐太宗的寵姬,之後更進入唐高宗的後宮並成為其皇后。唐高宗去世後,她貝勒李旦(唐中宗)成為皇帝,但是卻在短短的幾年後因為個人選擇問題被废黜。於是,武則天利用自身的智慧和政治手腕,成功成為唐朝第一位女性皇帝。

武則天的個人生活十分多彩多姿,她有三位兒子,也有多名情夫。但是,她並沒有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選擇了侄子武三思。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武則天的兒子並非十分出色。其中李顯,作為武則天的大兒子,因為個性疏離,在當時的朝廷中沒有太多的支持者。而且,武則天的其他兩個兒子也都沒有太大的成就。對於一位追求強大權力的女性皇帝來說,將皇位傳給這些不出色的兒子,其實是有很大風險的。

當時,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已是一位極富權勢的官員,擔任的職位亦十分重要。而且,他也是武則天最信任的人之一。因此,將皇位傳給武三思絕對是一個比較明智的選擇。

不過,當時的皇位繼承制度並不明確,故而很容易引起爭端。武則天需要找到一個合適的辦法,讓自己的選擇不會引起太大波瀾。於是,在其四大顧問的建議下,她選擇了一個特殊的繼承制度——「自繼」。也就是說,武則天將會在自己死後,由武三思繼承皇位,然後再由武三思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或其他合適的繼承人。

綜觀整個情況,武則天選擇武三思為自己的繼承人,既能保證自己的權力得以延續,又能免去過早傳位給不出色兒子的風險。在武則天的眼中,武三思既是一個忠誠而有能力的人,也可以幫助到自己的兒子或者其他繼承人成功繼位,真可謂是一舉兩得。
唐朝時期,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共育有四名兒子,分別為李弘、李賢、李顯和李旦。
孝敬皇帝李弘:李弘,是由武則天與李治所生的長子,於永徽三年(652年)出生。當武則天任命為皇后之後,他被立為皇太子,預計將是大唐未來的皇帝。儘管在李治的所有兒子中排名第五,但李弘將成為帝位繼承的最有力競爭者。

李弘自小就深受李治和武則天的寵愛,他為人孝順仁德,關心百姓,亦深受朝廷文武的尊重。在上元二年(675年),李弘隨高宗前往洛陽,卻在合璧宮的綺雲殿突然離世,享年23歲。
高宗在李弘去世後感到極度悲痛,甚至破例追贈他為「孝敬皇帝」,並在洛陽郊區的唐恭陵以天子禮儀厚葬。這是唐朝成立以來首次追贈兒子為皇帝的前例,充分顯示高宗對太子早逝的悲傷和遺憾。
在永徽五年(公元655年),武則天所生的第二個兒子——李賢,作為皇室成員,自幼就接受了優質的教育。甚至得到了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擔任他的侍讀。公元675年,李弘突然去世之後,高宗冊立李賢為皇太子。
太子李賢成為監國者後,他經歷了三次監國,並獲得了高宗和朝臣的讚賞和支持,但與此同時,他與武則天之間的關係變得越來越緊張。明崇儼這位術士常常在武則天面前說李賢的壞話,而且朝中還流傳著關於李賢不是武則天兒子的謠言,這一切讓李賢開始懷疑自己的身份,與武則天之間的關係也因此變得更加緊張。

公元680年,武則天派人揭發了李賢的陰謀,並在他的府中發現了數百件鎧甲。高宗本想要免除李賢的罪責,但在武則天的堅決要求下,李賢被廢除爵位並貶為庶民。三年後的公元683年,李賢被流放到巴州。翌年,武則天派遣丘神勣到巴州迫使李賢自殺,當時他年僅29歲。
唐朝中宗李顯:李顯是武則天和李治所生的第三位兒子,於顯慶元年(656年)出生。在李賢被廢後,李顯被高宗冊立為皇太子。 682年,李顯的長子李重潤出生,為表達自己對於這個好消息的喜悅,李治封李重潤為滿月皇太孫。
李治逝世後,李顯繼位,但他卻為人膽小怯懦,政治上的決策全由武則天一手掌控。李顯試圖組成自己的勢力,並委任韋家後代以表重用,他甚至提議任命韋玄貞為侍中(即宰相),但這一舉動卻遭到裴炎等宰相的反對。
李顯一氣之下宣稱:「就算我把天下交給他,也不會引起問題,何況他只是一個內臣罷了。」這番話被裴炎傳到武則天耳中,讓她大為憤怒,於是立即下旨將李顯降職為廬陵王,並立自己的幼子李旦為新帝。

李顯被廢後,先後被軟禁於均州和房州,期間只能依賴妻子韋後相伴左右。公元698年,李顯被召回洛陽復立為皇太子。隨後,宰相張柬之和其他人策動了神龍政變,導致武則天被迫退位,李顯再度復位,第二次登上皇位。
李顯二度為帝期間,並未展現出什麼重大成就,朝政被韋後所掌控。由於韋後本身就是一位「第二個武則天」的成員,所以她的影響力相當強勁。公元710年,李顯在韋後的毒手下過世,享年55歲。
「李旦」是武則天的第四個兒子,於龍朔二年(662年)出生。當「李顯」於嗣聖元年(684年)被廢黜後,「李旦」便被立為皇帝,然而,他只是一個傀儡,所有的事情都由武則天決定。在載初元年(690年),「李旦」為了應付壓力,請求武則天冊立自己為帝並改姓為「武」。
不久之後,武則天正式稱帝,李旦被降封為皇嗣,同時改姓為武,並稱為武輪。李顯則被復封為皇太子,而李旦則被改封為相王。但在神龍政變爆發後,李顯再度登上皇位,李旦則被封為安國相王。

公元710年,李顯逝世後,韋后繼位,並立李重茂為皇帝,自己則以皇太后身份攝政。不久,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發動唐隆政變,消滅了韋后勢力,李重茂只好將皇位禪讓給李旦。因此,李旦再次登上皇位。
55歲時,李旦將皇位禪讓給李隆基,成為了太上皇,接下來的兩年中,他一直保持著這個地位。最終,他在開元四年(716年)因病去世。
武則天的四個兒子中,次子李賢慘遭殺害,而其他三個兒子在不同時間成為了皇帝。長子李弘早逝,追封為皇帝,然而在他活著時未能掌握皇位,只能在死後被譽為皇帝。三子李顯和四子李旦都曾兩度登基為皇帝。因此,武則天的四個兒子中,有三個成為了皇帝,其中兩位更先後成為了四次皇帝。
為什麼武則天當上皇帝後,不願意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反而想將之傳給侄子武三思呢?畢竟,自己的兒子還活在世上啊。

其實就是武則天為了讓武氏江山得以延續,必須找到一個武姓接班人。由於自己的兒子都姓李,如果讓其中一個成為太子,則武姓將會斷絕,武氏江山也就再度回到李氏手中。因此,武則天決定將皇位傳給侄子武三思,以維系武姓的延續。
假如當初武則天決定讓武三思繼位,那麼一百年後,是否會在太廟中供奉她呢?應該不太可能,因為武三思也有自己的父親,按照傳統,太廟中是供奉祖先和父親的,並沒有將姑姑供奉其中的習慣。因此這又是一個問題,無法得出答案。
經過狄仁傑等人的勸說,武則天決定立李顯為皇太子,這個決定成為了後來的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