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與守,術與道:魯班與墨子的較量

魯班是一位出生於周敬王十三年(約公元前496年)的工匠,其姓為公輸,名為般,又被稱為公輸子、公輸盤、班輸、魯般等。他來自魯國(今山東省滕州市),因「般」和「班」音同而被人們稱為魯班。

自幼魯班便跟隨家人參與了多次土木建築工程,累積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並逐漸掌握了生產勞動的技能。魯班的出色才華和卓越的技藝,使他成為當時工匠中的佼佼者。

魯班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出色發明家,他的名字和有關他的故事,至今已流傳了兩千多年。許多土木工匠都尊稱他為祖師,並且崇敬他的技藝和精神。他的貢獻十分卓越,例如他發明了榫卯結構,這種結構將木頭之間以凸出的零件鎖在一起,使得建築物更加牢固;他還發明了魯班尺,是一種測量工具,廣泛應用於建築、木工、雕刻等行業。

墨子,字翟,出生於魯國(今山東省滕州市),是中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也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主要記載在《墨子》一書中。

墨子是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卻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和影響力。他主張「兼愛」,認為所有人應該平等地受到愛護和尊重,反對戰爭和暴力,提倡和平共處,這些思想在當時是非常進步和先進的。此外,墨子還強調尚賢和尚同,提倡節用和節葬等,這些觀念對當時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墨子也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他的墨學包括幾何學、物理學、光學等,這些理論在當時都是非常先進的,對後世的科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墨家學派在當時的百家爭鳴中極具影響力,與儒家並稱為「顯學」,常常被引用和借鑒。

根據《墨子·公輸》的記載,魯班曾前往楚國,為其製作了攻城的利器雲梯,楚王得到了雲梯之後,軍事實力大增,隨即準備用雲梯去攻打宋國。

在戰爭中,除了攻擊的能力,守城同樣非常重要。在這方面,墨子被視為軍事學的權威之一。墨子主張非攻,強調用愛心來化解戰爭,同時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守城策略。例如,他主張城牆應該建得厚實,城門應該用鐵製成,並配有相應的陷阱和機關,以增加城防的堅固性和可靠性。

當墨子得知楚國準備攻打宋國後,他為了勸阻楚王不要發動這場戰爭,決定前往楚國。經過十天的日夜兼程,墨子終於抵達了楚國的都城郢城。

在到達郢城後,墨子前往拜訪當時著名的軍事專家魯班,希望能夠借助他的力量和技術來阻止楚國的戰爭行動。但是,當墨子提出付給魯班酬金十兩黃金,請求他為自己殺人時,魯班卻非常憤怒和不解,並拒絕了這樣的請求。他表示自己是一個注重仁義的人,不可能為了金錢而犯下不義之事。

魯班聆聽了墨子的論述,對於他的說法深表認同,於是趁機發問:「聽說您曾為楚王製造攻城的雲梯,計劃攻打宋國,但宋國並無罪過,卻要承受攻擊,這樣的行為怎能符合仁義之道呢?」

魯班聽完墨子的話後,終於明白他來的真正目的。墨子的論述確實有道理,讓魯班深受感動。於是,他決定跟隨墨子一起進宮勸諫楚王。雖然楚王認為他手中有雲梯這項攻城利器,可以輕易攻佔宋國,但墨子卻提出了更為全面的戰略規劃。

面對楚王的固執,墨子知道單純的口舌之爭無法說服他。因此,他決定和魯班進行一場沙盤推演,以示攻防雙方的實際情況。魯班以雲梯為攻,墨子則扮演城防守方,雙方進行了多次推演。魯班前後發動了九次進攻,但墨子卻冷靜應對,成功抵擋住魯班所有的攻擊。魯班已經嘗試了所有的進攻方式,都被墨子成功防禦。此外,墨子的防禦手段似乎還沒有完全發揮出來,顯示出他對城防的完美掌控能力。

魯班感到無奈,便說道:「我知道如何能戰勝你,但是我不會說出來。」

墨子聽後心中暗喜,回答道:「我也知道你所想的戰勝方法,但是我也不會說出來。」

正在一旁觀看的楚王聽得不解,於是詢問墨子其原因。

墨子向楚王解釋道:「魯班的意思是想殺了我,讓宋國失去城防,但我早已事先安排了三百多個弟子使用我的防禦器械守衛在宋城上,等待著楚國的進攻。因此,即使現在殺了我,楚國攻打宋國仍然會面臨到極大的阻礙。」

楚王聽完墨子的解釋後,對他充滿敬意,決定放棄攻打宋國的計劃。墨子的防禦思想和技術深得楚王的讚賞,也讓他更加確信墨子是當之無愧的聰明智者。

原來在此之前,魯班和墨子已經有過一次較量。據說當年魯班用木頭製作了一隻鵲,飛到天上,三日不落。魯班很得意,但是墨子卻說:「這沒啥用,還不如一個車轄,一個車轄方寸之木放在車軸頂端,就能擔其五十石的重量。凡事有利於人的才叫巧,不利於人的叫拙。」

一般人可能會以為墨子是在強調實用性,反對這些華而不實的東西。然而,墨子的觀點實際上更加深刻。他認為技術和工藝之所以存在,是為了讓人們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適,而非為了炫耀和博得掌聲。墨子關注的是人類福祉,他強調只有那些對人有實際益處的技術才是真正的巧。這也體現出墨子重視實用主義的思想。

確實,事實上墨子也進行了類似的科研工作,他製作了一個類似魯班所製作的木鳥的木鳶。《韓非子》中提到:「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這個故事表明,墨子和魯班一樣,都在不斷地探索和研究技術和工藝,試圖創造更加先進和實用的產品。

然而,墨子並不是在批評魯班的木鳥製作技術。他的意思是,只有那些能夠真正為人們帶來實際益處的技術才是真正有價值的。墨子的木鳶只能飛一天,這個事實說明他的技術還有待改進,但這也讓他更加謙虛和踏實,進一步探索如何讓技術更加實用和有價值。從這個角度來看,墨子的觀點也是在鼓勵人們追求更高效、更實用的技術和工藝。

這就要結合墨子批評的話語來說了,墨子拿魯班的飛鵲和能承擔重量的大車比較,說魯班這個沒有用。這言外之意就是你這個飛鵲要是能馱動東西就好了。再則我們知道當年魯班作為楚國攻宋國的技術顧問,墨子前去調停,兩人就攻防及時進行了切磋,最終以魯班敗而告終。這說明墨子的技術並不比魯班差,那為什麼墨子製作的飛鳶要不如魯班的木鵲呢?

原因只有一個,墨子的飛鳶更注重實用功能,能夠馱動物品,所以墨子才要嘲笑魯班的飛鵲華而不實,也正因為此,飛鳶最多飛一天就下來了——由此我們可以猜測,墨子要研製的就是一個飛車。

墨子最終失敗了,但是墨子的這種精神還是流傳下來了,我覺得蜀漢的諸葛亮後來研製的木牛流馬就是根據墨子的理念研製的,諸葛亮製造不出能在天上飛的交通工具,他成功製造出了地上的代步工具,只不過他這工具只是效果驚奇,實際上並沒有發揮多大效果,《三國志》上明確寫著「九年春二月,亮復出軍圍祁山,始以木牛運……夏六月 亮糧盡退。」你看他用木牛也沒有解決糧食危機,最終還是因為缺糧退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種交通工具太慢「日行二十里」。一天才走二十里,這也太慢了,所以墨子才會傾心於飛車。

諸葛亮和墨子雖然都失敗了,但是他們的後繼者們卻並沒有放棄,嘗試者代代步不乏其人,一直到唐僧西天取經的時候還見過這種,這事記載在楊景賢的《元雜劇西遊記》裡,唐僧西天取經,走到邊疆,驛夫告訴他再往前走驛站就沒有馬了只有驢,驢站再行一月是狗站,只能騎狗,再行一月,狗都沒有了,只有炮站。唐僧忙問什麼是炮站。驛卒告訴他「六根木柱,做一個架子,一根長木做炮梢,梢上一個大皮兜,長木根上,墜鐵錘一萬斤……把繩子綁了,入兜炮,一榔椎打動關捩子,一炮送十里遠。」這其實就是一個巨型蹺蹺板吧,這固然是飛行了,但是一趟飛下來,估計小命難保,嚇得唐僧趕忙叫「打炮送了小僧(性命)」——這是書上原話。

可能是為魯班鳴不平吧《異苑》寫了一個故事,說魏王看見天鵝高翔就說我如果能像天鵝一樣高飛多好啊。就有人為他送上一個木天鵝。結果魏王的態度跟墨子一樣:「這玩意中看不中用,你拿來幹啥?」這位大哥說了一句道家的名言:「大王知有用之用,未悟無用之用也,我來給你飛一飛。」說著騎上木天鵝飛翔而去,不知到什麼地方去了。

魯班自認超越了墨子,便向墨子炫耀自己的發明。然而,墨子非常平靜,並不以為然。墨子告訴魯班,我們所創造的發明,只有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有幫助的才可以被稱作精巧的發明。即使一個發明再新奇,如果對人們毫無益處,它也只是一個拙劣的把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