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時安祿山長驅直入,但六大都護府去哪了?

如今眾所皆知,中國古代時期,中原王朝和草原民族之間的矛盾導致中國大地的發展受到了阻礙。然而,在歷史車輪轉至李世民統治期間,這位史稱「天可汗」的統治者創造性地引用了兩漢時期的都護制度,設置了東、南、西、北的都護府,以保衛大唐王朝。
打開盛唐地圖,可以看到安西、安北、單于、安東、安南、北庭六大都護府在紙上顯現出來。這些都護府證明了李唐王朝強大的軍事力量,也是中央政權與邊疆少數民族力量的聯繫者。然而,這些聲名昭著的都護府並未存在很長時間,僅僅維持了82年的時間就消散了。
「六大都護府」是在唐朝時期建立的,包括夏州、綏州、懷州、安州、蔚州和朔州六個地區。它們的建立是爲了對抗西北的突厥和回紇族,以保護邊疆安全。在六大都護府建立之初,都安排有大量的資源和人力,以促進地區的發展和經濟活動。此外,都護府的建立還為地方政治體系帶來了新的改變,各地方官員在都護府長的領導下,形成了較為制度化的統治體系。

然而,隨著唐朝的衰落,六大都護府的發展也逐漸停滯。在870年左右,外族入侵和當地政治問題的加劇導致都護府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陷入困境。到了10世紀初,隨著唐朝的結束和五代十國時期的開始,六大都護府逐漸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儘管如此,都護府在唐朝歷史上的地位依然不可忽視,對維護邊疆安全和加強地方政治管理有著積極的貢獻。

公元630年,唐朝的李靖率軍奇襲東突厥,並斬首數萬人,以一舉之力消滅了草原民族對唐朝北疆的威脅。然而,北方草原地廣人稀,人人主要以騎射和放牧為生,並不擅長耕種及中原王朝的管理方式,因此極為困難。
在唐朝之前,漢、隋都曾多次戰勝匈奴、突厥等勢力,但在戰爭結束後,只能採取和親方式,以鞏固雙方的關係。然而,這種方式並不能完全壓制草原民族,他們時常降服又反叛、叛又再降,成為了一種常見現象。在長期戰爭的消耗下,中原王朝內外交瘁,最終走向覆滅的結局。
如何处置几十万突厥人,成为李世民面临的首要任务。作为古代最杰出的皇帝之一,李世民显现出了他的远见卓识。他毫不犹豫地采纳了温彦博的建议,将州县制度“搬迁”到草原大地上。
相對於中原王朝,突厥境內的州縣具有截然不同的特點。「州縣長官」一職由各個突厥部落首領擔任,而且職位可以世襲而不會被罷免,甚至財政大權也被下放到地方。這些羈縻州府雖然擁有高度自治權,但因為人口和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響,彼此之間互相牽制,再次實現統一變得困難重重。

隨著時間的推移,鐵勒、回鶻、契丹、土谷渾等邊疆民族相繼加入大唐的軍隊。李世民對待他們一視同仁,實施相同的政策,如設立了羈縻州府。這些州府分佈在從東北的朝鮮半島,到西南的伊朗,北至貝加爾湖,南至中南半島的廣大地區,總共有856個羈縻州府,都服從於唐王朝的統治。
當地機構過大,勢必會增加長安的決策機構負擔。為此,李世民急需成立新的管理部門來接管羈縻州府。侯君集成功攻滅高昌後,李世民借鑒漢代統治西域的經驗,於高昌西州建立了大唐建國以來首個有軍府建制的安西都護府。
大都護是都護府的最高長官,身份位居二品官員,對皇帝負責,是一位絕對可靠的封疆大吏。在唐朝鼎盛時期,曾有許多名將如郭孝恪、夫蒙靈詧、高仙芝、封常清等人擔任過安西都護一職,並成為西亞軍事界的傳奇人物。
「當時,安西都護府負責管轄阿姆河以南、蔥嶺以西、波斯以東的十六個羈縻州府。在這個範圍內,西突厥、吐蕃和土谷渾都是都護府攻擊的對象,這大大降低了西域地區國家的不安定因素。」
李世民並未在其他地區引用安西都護府的模式。他認為,安西都護府僅能用來統轄並安撫各羈縻府州。由於只有萬餘兵馬,暫時無法擔任保衛邊疆的任務。

公元642年,安西都護府深受叛變的乙毗咄陸可汗之苦。當時李世民正籌劃出兵平亂,但卻被郭孝恪率領的多國聯軍擊敗了西突厥的軍隊。李世民這次行動中更認識到都護府的重要性,因此在其統治期間,將都護府的制度正式納入大唐治國之策中。
647年,唐朝與薛延陀部之間長達一年的戰爭終於結束。唐大將李績迫降了薛延陀可汗咄摩支,摧毀了他的國家。之後,唐朝在原薛延陀部的領土上設立了6個府和7個州,並在13個藩鎮府之上,成立了燕然都護府,統治著鐵勒諸部。
自李世民逝世後,唐高宗李治完全踐行他父親的治國策略。他不僅管轄著朝鮮半島、遼寧南部、吉林和黑龍江的一部分地區的安東都護府,還相繼成立了以雲南南部、廣西南部和越南大部為主的安南都護府。
唐朝的長期對手突厥,李治和武則天都進行了優秀的部署。在今天的內蒙古中西部地區,李治建立了「單于都護府」,以壓制東突厥殘餘的反抗勢力。武則天在702年擊敗西突厥後,建立了「北庭都護府」,涵蓋新疆北部、裏海東部和中亞楚河北部。

隨著六大都護府的崛起,唐王朝也進行了對都護府的改革。這些改革與李治皇帝在位期間相關,它重視行政管理而非單純的軍事統治。唐王朝實施屯田政策、派遣士兵、開墾荒地,同時在六大都護府的範圍內強行發行唐朝貨幣。
隨著時間的推移,唐朝對於各個地方州府的控制力不斷增強,利用強大的經濟實力,推動各地民生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此時,都護府的角色開始從過去的統治、安撫、反叛和抵禦外敵的責任,逐漸轉變成為唐朝政權的重要組成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安南都護府,其他五個都護府都是建立在戰爭基礎之上。因此,雖然都護府的出現表明唐王朝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但同時也為未來的動盪不安埋下了種子。更重要的是,六大都護府中,唐朝西部和北部邊境就佔了其中的四個。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逝世。為了建立周朝稱帝,武則天利用索元禮、來俊臣等殘暴的官員,大肆屠殺忠臣良將。程務挺、黑齒常之、王方翼等人接連被殺,令唐朝鼎盛時期的政治局勢在極短時間內動盪不安,外面更沒有足夠的英勇士兵,形勢十分危急。

王方翼和程務挺在坐鎮安西和單于都護府時不幸身亡,這一消息立刻引發了突厥人的憤怒。他們在歡呼中騎馬向大唐邊境狂奔。此外,吐蕃和契丹也紛紛跟隨突厥人冒險出擊。
然而,武則天卻對此無法作出任何回應。她可以被視為是朝堂鬥爭中的高手,但卻是在治國理政方面的三流政治家。武則天在軍事方面的決策,更是讓大唐失去了許多面子。在李世民和李治時代的近百年間,所取得的羈縻成果全部付之一炬,都護府的權威也不斷下滑。
一個受到毀滅性衝擊的地方,是改名為安北的燕然都護府。這個地方位於單于都護府的北端,由於東突厥頡跌利施可汗不斷襲擊單于都護府,安北都護府漸漸失去了長安的聯繫。武則天的軍隊無法壓制東突厥,安北都護府只好不斷遷徙,從同城到甘州、涼州,其羈縻功能也逐漸虛弱。最終,漠北成為突厥和回紇人的天下。
在武則天退位之後,年僅28歲的唐玄宗彰顯了他的非凡才能。他以優秀的皇帝能力打造了歷史上最著名的開元盛世。在經濟基礎穩固的情況下,唐明皇的目標是開疆拓土,並恢復單于和安北都護府的統治。儘管六大都護府失去了李世民和李治時期的輝煌時刻,但在唐玄宗手中,它們仍然是驚心動魄的邊疆絕對利器,威震異族。
安史之亂的爆發打破了唐朝逐夢中的天朝夢。當時,唐廷內部軍力松弛、戰鬥力低下,聽到安祿山大軍的到來,要麼逃跑,要麼投降,根本不敢與叛軍對戰。從河北的范陽到河南的洛陽,安祿山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攻占了中原王朝的東都。
「唐玄宗依靠的只有六大都護府長年參與邊疆戰事的軍力。然而,在國家危急的時刻,這六大都護府都去了哪裡呢?」
當安祿山起兵後,占據絕佳地勢的安東都護府卻陷入了無盡的內部爭鬥。平盧節度使呂知誨貪生怕死,想向安祿山投降並誘殺不願服從命令的副大都護馬靈察。然而,很快呂知誨也因兵變而被殺害。
儘管新任平盧節度使兼安東都護侯希逸忠於朝廷,力主平叛,然四年的內耗生涯,使得安東都護府的兵力遠不如往日。更為重要的是,朝廷所派遣的平叛力量不斷遭到打擊,而唐玄宗更被迫內遷成都。這時,先前歸順於唐王朝統治的契丹、奚等族,趁勢而起,與叛軍夾攻侯希逸。無可奈何之下,侯希逸只好放棄治所營州,橫渡海峽南下,前往山東地區。
百餘年來,河北三鎮一直是唐王朝的不穩定因素,加上新羅的崛起,更加劇了遼東危機,導致安東都護府名存實亡。
在唐朝西部地區,平定叛亂的路途充滿曲折。安史之亂爆發後,原籍在安西的高仙芝和封常清匆忙前往長安和潼關築起防禦線。然而,唐玄宗卻因為聽信宦官邊令城的污衊而錯誤處置這兩位名將,顯示了他昏聵的決策。

不久之後,安西都護府的軍事長官梁宰派遣李嗣業和段秀實攜兵入關。而北庭都護府的司馬李棲筠則率領副都護高耀和兵馬使王惟良,帶領著七千士兵南下參與平叛。雙方的軍事力量都離開了治所,這相當於給了吐蕃一個可趁之機。於是,隴右和河西被吐蕃佔領了,長安和安西、北庭之間的聯繫也完全中斷了。
因為遭受安史之亂的直接衝擊,處於漩渦中的單于和安北兩大都護府的人口急劇流失。所管轄的羈縻州府也陸續叛變,因此他們已經沒有時間和力量去出兵相助。
有趣的是,安南都護府坐落在南方,卻豁免於安史之亂的戰火之中。它既未受戰亂的波及,也未曾參加北上出兵。唯一令其時刻提心吊膽的威脅便是周邊的南詔國。盛唐時期,南詔曾與唐朝多次攻防,難分高下。因此,倘若安南都護府大軍離境,必定會直接影響南方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同時也會壓縮唐王朝的生存空間。
784年,安北都護府失去了建制。作為其「難兄難弟」的單于都護府也被降為振武節度使的軍鎮。6年後,北庭和安西都護府同時遭到吐蕃的包圍攻擊,並被攻陷。由於安東都護府早已虛有其表,這個名聲響亮百餘載的都護府至此已經消失了5個。
李世民成立都護府的初衷是為了打擊從邊境和境外侵略的勢力,而不是為了自保。當唐朝內部爆發了「燎原之火」後,唐玄宗調派六大都護府來抵禦這股火勢,但這就好比喝鴆止渴,牽一髮而動全身,唐王朝的正面敵人從安祿山、史思明擴展到吐蕃、回紇和契丹等國。事實上,唐朝中晚期的敵人主要就是來自於吐蕃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