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時期,有位被稱為伯益的人物,他在當時的中國歷史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伯益被稱為「夏禮記」 的作者,也是夏朝的開國鼻祖商,令我們能夠更清楚的了解到夏文化的特點。
伯益生於約公元前2205年,據說他的父親在夏代的時期任職於少康大禮官,而母親則是一名婦女,丈夫死後依靠織布維生。伯益在年輕時就顯示出他敏銳的智慧和好學的態度,因此受到當時的夏國王的賞識,不久便得到了一個重要的官職。
伯益的貢獻在於他撰寫了「夏禮記」,這卷古籍被認為是對夏朝時期的禮儀制度做出了系統性的記載。夏禮記對於中國古代文化的認識和體系建立貢獻尤為巨大,對於後來的歷代政治家、文人筆耕不可忽視。夏禮記除了對於夏文化的保留之外,還表達了其對禮樂制度的認識:「禮者,以身奉天子也。」
伯益除了寫書之外,還以儒家的思想哲學為基礎,對中國社會做出了更多非常重要的貢獻。作為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始終保持著一種從容的態度,並將儒家思想融入到當時的教育體系之中。
然而,伯益的“纖狂”也為仕途帶來了些許障礙。當時,伯益將自己的時間全都投入到了著書與講學之中,而非在政治上積極投身。因此,他沒能起到和詩人、政治家、軍人等平行的角色。伯益有時會因不滿權力的腐敗而反叛當時的統治者,在防露的帶頭下,藐視國王和官僚之間的階層區別。
伯益的生活至少這樣可以被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他積極奔波和寫書,進一步增強了夏文化和儒家思想在古中國的地位;第二個階段則是關注於外交武勇,他帶頭探索夏朝外交與軍事的可能性,希望從爆發戰爭中得益。不過由於當時社會思想的限制,伯益的這種探索想法在當時並未得到重視,最終他的意見未能被實現。不過,這種不同於當時奏效的探求精神,恰恰為後世保留了技術探求的種子。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王朝之一。在夏朝時期,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和人物都被記錄下來並具有重要的意義。伯益作為夏朝的重要人物之一,對於表述夏文化的特點和對儒家思想的貢獻,都為中國文化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悠遠思想和光緒遺言蘊含在後代,至今仍為理學附註中必讀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