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李世民,不僅僅是因為楊廣的前車之鑑

公元626年的6月初四,李世民在玄武門附近,向著逃跑的李建成射箭,最終成功取得太子的地位。隔日,李淵封李世民為太子。當時,玄武門附近籠罩著黑暗,場景相當緊張。

李世民即位後,首要面臨的問題是穩定局勢、打造忠實的班底,以確保自己的地位。他首先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如撤銷民族歧視法令、設立民族平等政策,以及實行徵財制度和推行科舉制度等,這些改革有效地減少了社會不安因素,並吸引了一批有能力、忠誠的官員和將領加入他的陣營。

李世民在位時選擇使用「貞觀」為年號,其中貞與觀分別代表「清白正直」和「審視自己的缺點」,這代表著李世民要求自己清廉正直、審視自己的過錯,並以此要求全國各地的官員效法,維護政治清明,實行法治。此外,「貞觀之治」也成為唐代最為出色的一個時期,代表了貞正治國、恢弘強盛的治世,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
史書記載,李世民先是聽從尉遲敬德的建議,停止殺戮行為,積極安撫並重用東宮屬官,並在父親李淵的勸解下,延用老臣,並赦免追隨李建成的附庸。
這個陳述表達了一個挑戰性的問題,難以理解但又需要解決。如同在一團亂麻中找到一根線頭,想要解開麻團,需要逐一解決每個細節。
停止殺戮並非易事,相較於單方自動停止追究,使對方克服仇恨,需要極高層次的智慧才得以實現。
重用東宮屬官一度被認為是一種可行的措施,然而,正如上述問題所述,這種做法也存在著人心難測的風險。因此,我們無法確定誰是真心為東宮效力的忠誠屬下,誰又是一心想報仇的危險分子。因此,貿然地厚賞這些屬官,可能會獲得對東宮忠心耿耿的效命者,但同樣也有可能會引來報仇雪恨的危險局面。
更加令人尷尬的是,那位身為國家元首、擁有傑出武功的君主,卻只能與其祖宗黃帝的後代-東宮宗族及朝臣們,同處於極其狹窄的治國場域之中。此事若為外界所知,無疑會使身為君主者聲名狼藉,但毕竟他的老父親正是他的上司,該如何是好呢?
殺害兄弟一事本就在社會上遭到普遍譴責,若再以威脅老父的方式行事,這種行為更是違背社會倫理,此舉若被其下屬得知,那麼將會失去他們的敬愛與信任。

即便李世民登上皇位成為皇帝,也並不代表他的統治地位非常穩定。一句名言說得好:「權力等同於人心,沒有凝聚人心的權力就等同於廢紙。」只有當李世民能夠獲得大家的支持與信任,並將自己的想法落實實踐,他的皇位才會真正得到鞏固。
當個人的觀念與他人不同步,他人將無法接受你的想法。即使你擁有短暫的強大力量,遲早會面臨失敗。南北朝時期有無數歷史事件證明此觀念。
正是因為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太子李世民能夠克制自己的深深厭惡之情,接受二五仔王君廓的豐厚贈禮並慷慨獎賞他。
王君廓提供的大禮包是李淵的侄子、李瑗的人頭。為了照顧李瑗這位膽小的侄子,李淵決定將他提拔為武將,派他鎮守東北方向的重鎮——幽州。李瑗感激李淵的栽培,並投桃報李,和太子李建成建立了良好的關係,並承諾將為即將登基為皇帝的李建成守好東北門戶。
李淵在李建成去世後,為了防止政治局勢再度分裂,派遣人員邀請他回到首都。
令人意外的是,經過多年的時間流逝,李瑗的膽小怯懦性格並未有所改變。他總是聽信風聲雨打,心生恐懼,以為不久之後就要面臨清算,於是輕易地將自己手中的兵權交給了王君廓,並準備逃離現場。

王君廓是來自并州的人,從小就具備狡猾的本性。他利用李瑗擔憂清算的心態,聲稱李瑗有謀反之舉,召集士兵捉拿李瑗。在未經請示的情況下,他私自將皇室子弟絞死,並砍斷李瑗的頭顱,然後向長安呈報功績。
這種行為已經涉及觸犯皇權的逆反之罪,然而該個人仍然毫不顧忌,甘願用欺瞞君主的方式換取個人的顯赫地位。
整個事件讓李世民深感痛苦,然而,這是權力所帶來的必然後果,故他只能苦口咽下。
6月26日,李世民為了購買馬骨以供女兒之需,不得不將王君廓的官職加封至正三品左領軍大將軍,同時兼任幽州大都督,並賜予食邑1300戶。這使得王君廓的地位高於秦叔寶、程咬金等知名將領,與長孫無忌、杜如晦、房玄齡等相等。
這項政令是李世民成為統治者後所頒布的首個命令,其目的在於建立清晰的統治制度並確立其權位。在這項政令中,李世民要求所有臣民必須遵守他的命令,並依從古代儒家思想,強調聽從上司的重要性。此外,政令還規範了官吏職務的責任與權力,以保障政府運作的正當性與效率。這項政令不僅彰顯了李世民欲創造一個穩定且有條理的政治體系的決心,更展現了其作為一個統治者所必備的果斷與規劃能力。

太極宮的老父親,遠眺著儘管困惑不安卻仍不斷努力的兒子,不忍心見其歷經煎熬。因此,他決定伸出援手,提供幫助。
7月11日,唐太宗李淵發佈命令,指派諫議大夫魏徵前往山東宣揚太子李世民的新政策,安撫李建成的附庸勢力,並授予其一切緊急處理事務的權限。
魏徵以不負眾望之姿,籍著其影響力勸說太子李建成掌握之附庸勢力投降歸順,進而為唐朝皇帝李世民爭取大量的支持,成功地達成一次精彩的逆轉局面,並為「貞觀」時期的成功開局奠下了完美的基礎。
當所有一切都順理成章地進入正軌時,李淵便選擇了禪讓之道,於8月8日下詔書退位,將皇位傳位予李世民。
在完成「三辭三讓」的程序之後,李世民於八月九日成功繼位為帝王。
憑著他老父親的支持,李世民深刻了解到如何穩固自己的皇位,這是他必須面對的重大挑戰。

接下來,就是以老臣和昔日屬下的地位,吸引所有反對勢力歸附自己,讓他們共同聚集在自己的旗下。
有時候,只要個人不斷努力並投入付出,就會得到天賜良機。就像李世民一樣,他剛剛入睡,卻有人主動送上一個枕頭。
於8月28日,突厥頡利可汗接近渭水橋,欲進攻長安。李世民意圖藉此機會顯示威力。
李世民率領六名騎士,與頡利可汗進行隔河談判。在激烈的辯論中,頡利可汗最終放棄,自知理虧。於8月30日,在白馬盟上宣誓,並下令撤退返回西方。
李世民於此時再次攻陷了一座城池,彰顯其絕對的領袖威望。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李世民已經顯現出統治者的心智,顯示出他具備當皇帝的條件。這種才華的展現,極為難得。
隨著李世民獲得了人心和威望,他便開始籌組自己的核心團隊,以實現自己的願景和抱負。

這幅武德九年的官職圖呈現了李世民在人事安排方面的政策。圖中記載了各種官職的人員名稱、文官、武官、以及分階級的具體職掌。透過這張圖,可以清晰地看到李世民著重重用具有才幹和忠誠的人才,並按照職位等級進行分工,從而有效地推動國家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發展。這也反映了唐朝在治理時期對於體制安排和人才重用的重視,為唐朝的繁榮和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12月21日,李世民藉著討論如何肅清境內盜賊的議題,將百官的態度進行試探。
大多數人主張採取嚴厲懲罰,然而李世民卻對此表示不屑一顧,並利用這個機會宣告自己的施政方針:
百姓因無法承受沉重的賦稅和負擔繁重的勞役,以及常被貪污的官員敲詐勒索,而陷入賊寇生計,面臨缺乏食物和衣物的窘境。因此,他們掠奪他人來維持生計。我們應該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減少百姓的賦稅和勞役,慎選官員,消除貪污現象。相反地,我們不能採取下流國策,如重刑等不當手段。因此,我們需要抑制奢侈浪費,開源節流,以解決這個問題。
「貞觀」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年號,它不僅代表君主的施政綱領,也體現了君主的願望。這些話也正是「貞觀」這個年號的來源。在當時,唐太宗藉著這些話,向文武百官傾訴自己的初衷,表達自己的期望,並期望能夠和眾人達成共識。
由於本次的情感敞露,即使是像隋朝奸臣裴矩這樣的人也願意代表人民發出請求。

提及「貞觀」年代的起源,必然不能忽略其中所隱含的一個小故事。

在《資治通鑑》中,提到了唐太宗李世民因憂國憂民,令人戰戰兢兢。於是,他請來賢臣魏徵替他出謀劃策,以建立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局面。魏徵認為,天下大亂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政治制度不夠嚴謹,因此,他提出了改革建制、重視法紀、嚴厲懲治罪犯等一系列議題。於是,唐太宗苦心孤詣地汲取各方意見,斷案嚴明,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即貞觀時期。

在當時,貞觀政治標誌著唐初的鼎盛時期,其在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都有著重大的發展。因此,貞觀時期也被譽為是唐代的「開元盛世」。

總之,「貞觀」之名源於唐太宗與魏徵等賢臣的努力,以及當時國家毅然改革的決心,成就了一個浩瀚的時代。
李世民在他的军事生涯中,秉持著誓死為國的精神,然而他同時也努力地學習著。在他的親表叔楊廣的啟發下,李世民重視個人的文學修養,並特別喜愛《周易》。楊廣的年號「大業」,正是從《周易》中引出的。
「繫辭上傳」中提到:透過表現出仁義之道,並將其運用於實際生活中,能夠啟發萬物,並使其不再與聖人同悲憂。這是一項至高無上的大業,稱之為「富有」;另一方面,持續不斷的日新樂觀進取,也是一種盛德的展現。
「大業」是一個年號,其原本的意義為廣施仁政,恩澤普惠全國人民,以此才能稱之為「盛德大業」。
楊廣空是隋朝末年的重要官員,具有高度的政治抱負,然而他過於追求建功立業,導致不惜耗費民力,在全國四處推行基礎建設,並三次遠征高麗。據資料顯示,楊廣空將隋文帝留下的九百萬戶財產,耗盡殆盡,到唐朝李淵建立時,僅剩下二百萬戶,這無疑是一個極具諷刺意味的結果。
楊廣昔日的夢想「大業」已經破滅,而李世民的「貞觀」則是才開始崛起,在與表叔的不同對待方式上,李世民選擇了與百姓們共謀發展,並廣泛收集民意,這與他作為一名成功的將領有著類似之處。
在繫辭下傳中提到,「吉凶」是指貞正之路的勝利與否。天地之間的道路需貞正穩定,而日月的運行也需要貞正明晰不變。在天下萬物的運行中,唯有貞正之士才能引領前進。
他選擇堅定地遵從「貞」,以正面對待未知的吉凶;以天地正道為指導,秉持乾坤的原則;同時守護「貞」,捍衛正確的見證人間。
綜觀李世民29年的政治生涯,可以看出他完美地實踐了「貞觀」的宗旨,並為世人留下了一份完美的政治成就。

楊廣的失敗可以歸因於他沒有領悟到權力與人心同等重要的關係,也沒有願意和他的臣子們攜手合作、團結一致,同時也沒有考慮到民生的重要性。這樣的做法不僅導致了原本美好的家業損壞,更留下了許多惡果無法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