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宗室大臣司馬歆

司馬歆(?-公元303年)是西晉宗室大臣,字弘舒,出生於河南省溫縣。他是晉宣帝司馬懿的孫子,扶風武王司馬駿的兒子,母親是臧太妃。

司馬歆出生於一個崇高的家庭,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是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指揮官。他在家庭的熏陶下,從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嚴格的訓練。

後來,司馬歆進入政治界,一直擔任不同官職。他不僅對國家事務有深刻的了解,還有豐富的經驗和出色的能力。因此,他在政治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和影響力。

公元303年,司馬歆因為反對司馬越的篡位行動而被處決。他的死對於當時的政治情勢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成為晉朝政治發展的重要轉折點之一。
晉武帝太康七年(公元286年),司馬歆的父親扶風武王司馬駿離世,他的哥哥司馬暢接位成為順陽王,要求朝廷把封國土地分配給司馬歆。朝廷慷慨應允,並且授予司馬歆尚書左丞的職位。此後,司馬歆不斷努力學習,磨練自己的才能,在政治和軍事方面皆有卓越的表現。終於,他成為西晉朝廷的大臣之一,對國家的安定和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司馬歆的成功經歷,鼓勵人們勤奮向上,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實現個人的價值。
公元289年11月,晉武帝太康十年間,晉武帝宣布下詔,將封擊退陳留的司馬歆為新野縣公,配食邑1,800戶,並享有縣王一般的禮遇。雖然司馬歆年少成名,擁有豐厚財富,但他的品行卻非常謹慎,履行道義有佳,因此深受眾人尊敬。當他的母親太妃臧氏過世時,他的服喪時間遠超過禮儀的規定,成為當世的孝子典範,隨後還被擢升為散騎常侍。
在晉惠帝永寧元年(公元301年)正月,趙王司馬倫篡位,任命司馬歆為南中郎將。然而,在三月,齊王司馬冏率軍討伐司馬倫,並在各州郡傳送檄文。面對此情況,司馬歆感到猶豫不決。但他的寵臣王綏卻勸說他追隨趙王司馬倫,原因是司馬倫權勢強大。在這時,司馬歆的參軍孫洵卻對王綏的言論表示憤怒地大聲說:「趙王司馬倫是個凶惡的叛逆,天下皆應討伐他。依照古代聖明之法,大義滅親。」司馬歆聽後認為孫洵的說法正確,於是派他前往見司馬冏。當司馬冏見到孫洵時,迎上去拉著他的手說:「使我能成就偉大的節操的,一定是新野公司馬歆。」隨後,司馬冏進入洛陽,而司馬歆卻親自披甲率領部下,為司馬冏嚮導。由於司馬歆有功,被晉封為新野郡王並食邑兩萬戶。最終,他更升任了使持節、都督荊州諸軍事、鎮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司馬歆將前往他的工作場所,而司馬冏將同行前往拜謁陵墓。 在這個機會上,司馬歆勸說司馬冏:“成都王司馬穎是你的親戚,我們一起建立了偉大的功績。現在應該讓他參與朝政並為國家盡職。如果不行,就必須剝奪他的軍權。” 然而,司馬冏並沒有聽從他的建議。
晉朝惠帝太安元年(公元302年)十二月,河間王司馬顒上表稱司馬冏有篡位之心,私自圖謀,與司馬歆、司馬穎、范陽王司馬虓在洛陽聚會,並請求晉朝惠帝廢黜司馬冏,迫其還府第。後來,長沙王司馬乂攻擊殺害了司馬冏後,司馬歆因此感到恐懼,積極與司馬穎結交。
公元303年晉惠帝太安二年,司馬歆的政策對封地上的少數民族十分嚴苛,引起了他們的不滿。五月,義陽蠻人張昌率眾興兵叛亂,在江夏地區造成了極大的騷亂。司馬歆向朝廷請求出兵討伐張昌,但當時的執政官司馬乂與司馬穎之間存在著矛盾,懷疑司馬歆和司馬穎串通一氣,因此拒絕了司馬歆的軍隊出兵請求,使得張昌部隊的勢力不斷擴大。
當時孫洵擔任中郎,對司馬歆說:「古人有一句話,『一日姑息養奸,能造成幾代人的憂患』。您擔負著保護王室及中原安寧的重要職責,上呈表章就是行動,有什麼理由不去行動呢?如果姑息奸邪凶惡,災禍難以預測,這樣的行為怎麼能夠為支撐王室以及安撫中原呢?」於是司馬歆決定出兵。但就在要出兵時,王綏又勸告司馬歆說:「張昌這類小盜寇,偏將裨將足以制服,並不需要違抗皇帝的命令,親自上陣!」於是,司馬歆又撤回了出兵決定。然而,當張昌進攻樊城時,司馬歆仍然決定出兵抵禦,軍隊卻在戰鬥中失敗,最終被張昌殺害。朝廷追贈司馬歆為驃騎將軍,諡號為莊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