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50年,周文王姬昌去世,由其子姬發繼位為周武王。周武王繼承了父親的天命,藉由周朝東征無暇西顧的大好機會向東擴張。不久之後,商朝爆發內亂,紂王殺害了叔父比干,囚禁另一位叔父箕子,導致眾多商朝貴族受到連累而投奔周武王。周武王看到時機已經成熟,決定與盟津的諸侯聯合,共同出兵伐商。
在公元前1046年,發生了一場史稱牧野之戰的戰役。在此戰中,周聯軍的兵力為4.5萬人,而商朝則有17萬人的兵力。然而,最終的勝利者是周武王,他率領著少數勝過了眾多的商朝軍隊,使得商朝戰敗。在此次戰役中,商紂王逃到鹿台並穿上他的寶玉衣,然後跑進火裡自焚而死,因此商朝也跟著滅亡了。
周朝在商亡後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本的領土,並且征服了周圍的許多小國,並建立了新的統治體系──周朝。為了維持國家的穩定,周武王採取實行分封制的政策,將同姓宗親、功臣和謀士分封到各地,並且成立了諸侯國,藉此提升王室的統治地位和鞏固天下的局勢。不同的諸侯國根據其國君的身份和地位,被分為五種爵位,包括公、侯、伯、子和男,因此各國的地位並不相同。而在西周早期,其中地位最高的諸侯國,毫無疑問就是被稱為「三監」的群雄。
雖然周武王滅了商朝,但殷商軍隊的主力仍然存留,而西周的人口數量遠遠不及商朝。為了維持局勢的穩定,周武王決定封紂王的兒子武庚為商都之主,掌管殷商遺民並且負責商王宗廟的祭祀。但是為了監督武庚,周武王將商的王畿之地分為三個封區,即衛、鄘和邶,然後由周武王的三個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去統治,這顯示周武王的信任和管控對於西周初期的政治非常重要。因此,管國、蔡國和霍國成為西周初期地位最高的諸侯國。
「管叔」是三監之首,擁有大權征伐率軍和平反叛。周武王去世後,管叔心存不滿,不接受周公旦的攝政。武王的其他諸弟也有所不滿,其中武庚見機行事,拉攏其他諸弟舉兵叛亂,造成「三監之亂」。周公旦親自率軍平亂,最終殺死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废除霍叔的王位,使他成為普通百姓。隨後,管國被廢除,蔡叔的兒子姬胡接替擔任蔡國之主,霍叔的兒子接替擔任霍國之主。
春秋時期,蔡國一直存活至今,然而因國小勢微,經常受到楚國的侵擾。最終,在公元前531年,蔡國被楚國摧毀。三年後,蔡平侯又復國了,並遷都新蔡。然而,好景不常,不到百年時間,蔡國再次被楚國淹沒。於公元前447年,蔡國正式退出歷史舞台。
公元前661年,霍國在姬求的統治下發生了意外。姬求不滿周成王對霍叔的處理,故故意假扮公室的名義,結果惹怒了晉獻公,導致晉國派軍隊來攻擊霍國。起初周天子並沒有發表任何聲明,但晉國的行動證實了霍國已經得罪了周王朝的統治者。最終,晉國攻擊並征服了霍國。
結論是,三個國家中管國最先失去其統治權,只有一位君主在位,國家僅存在六年;其次是霍國,經歷了13位君主,國家持續存在了385年;最後是蔡國,經歷了25位君主,國家持續存在了599年,但最終被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