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誰是他最愛的女人?晚年又為何經常流淚?

「李世民」是我們國家古代史上最傑出的皇帝之一。他自少年時期開始便顯露出非凡的才華,領導大唐創建國家,平定薛舉、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北方軍閥,可以說是真正建立大唐王朝的功臣。
當他登基後,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僅憑一千多萬的人口就征服了突厥。他勵精圖治,恢復生產,虛心納諫,維持國家內部穩定,並讓人民安居樂業。他還對外開疆拓土,征服了東突厥和薛延陀,重新打通了絲綢之路,並設立了安西四鎮。各族人民尊稱他為「天可汗」。他的治下被稱為貞觀之治,開創了歷史上非常有名的時代,為後來大唐的強盛奠定了基礎。他的文治武功被譽為歷代帝王的天花板。

「這樣震撼的男性,他最深愛的女子究竟是誰?」

中國古代最完美的夫妻:長孫皇后與李世民

在中國古代帝后中,長孫皇后與李世民的夫妻關係被譽為是最理想的模範。這個問題不存在任何爭議。

長孫皇后是唐太宗的皇后,也是他的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太宗對她的愛與尊重可見一斑。她既有俊美的容顏,也有卓越的才智和聰明智慧,更是善於寬容、容忍,富有同情心和愛心,是一位傳統意義上的完美女性。

在其夫李世民的統治下,唐朝在時代繁榮中掀起了一個新的浪潮。他雖然有著強大的權力和決策力,卻始終重視與妻子的良好關係,保持著親密的夫妻關係。李世民對長孫皇后的敬重、愛護與關心總是從心而發,讓她感受到了深刻的愛情、支持與安全感。這種婚姻關係不僅為他們倆人帶來了快樂和幸福,而且也為唐代社會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長孫皇后和李世民可以被稱作是吻合的佳偶,他們從小一起成長,結下深厚的感情,這讓他們成為門當戶對的熟悉青梅竹馬。

長孫皇后本是唐太宗的姨妹,是個聰明美麗、才幹出眾的女子。她的出現非常幸運,也因她的智慧和謹慎,成功地幫助李世民穩定了國家局勢,成為唐朝的傑出皇后。

李世民是唐太宗的幼子,自小就受到優秀的教育,有過人的風度和才能。他善政於民,勇猛善戰,在他的堅強領導下,唐朝逐漸成為強盛的中國王朝。

長孫皇后和李世民的婚姻是唐朝歷史上的一個傳奇,他們的感情有目共睹,也激勵著後人們對他們的崇敬和敬仰。在經歷風雨歷程後,他們一起走過了日月并存的歲月,在歷史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李世民是一位傑出的歷史人物,他的家世背景也非常優越。他是西魏八柱國之一李虎的曾孫,而李虎在北周時期被追封為唐國公,直至李世民的後代才統治唐朝。他的母親竇氏更是有著不凡的家世,她是關隴集團締造者宇文泰的外孫女,北周武帝宇文邕對她的讚譽更是不絕於耳。李世民是關隴集團核心成員的直系後裔,他的家族擁有強大的勢力,為他的父母帶來了豐厚的經濟基礎和良好的社會地位。李世民的優越家世讓他成為了後來統治全國的重要領袖,並推動了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

長孫皇后的家族並不繁榮昌盛,她的祖先是鮮卑人拔拔氏,是北魏開國功臣之一,且為外姓王爺。然而,隨著朝代的更替,家族逐漸衰落,此時祖輩僅作為關隴集團外圍的一員。但其父親卻十分卓越,長孫皇后的父親長孫晟是一位隋朝優秀的外交家,他多次出使突厥,並透過出色的個人謀略將突厥給分裂和瓦解,因此使得隋朝免受北方遊牧民族的侵襲。

北齊皇室出身的長孫皇后母親在父親過世後,遭受繼母的排斥,便隨同長孫無忌寄寓在舅舅高士廉家中。高士廉雖然也是北齊皇室的後裔,但可惜不是高歡的直系後代,否則我們就可以看到有趣的事情了。李世民的曾外祖父宇文泰是北周的奠基人,而高歡是北齊的奠基人,兩人在北方互相爭鬥一生,如果高士廉是高歡的直系後代,我們就有機會目睹老對手的血脈在唐朝收斂了。

李世民在8歲時就與長孫皇后訂下婚約,而在13歲時,長孫皇后便與當時16歲的李世民成婚。

李世民和長孫皇后剛結婚沒多久,卻碰到雙重打擊:李世民的母親竇氏去世了,而且這個年份還流放了長孫皇后的舅舅。兩人在這段悲傷的時期中彼此安慰,減輕彼此的心理負擔。

在發動政變之前,李世民其實沒有真正下定決心。因為在當時,「天地君親師」這種觀念被視為高於一切,而殘害兄弟、逼迫父親這些滅絕人性的行為實在太過驚人。儘管南北朝時期這種事情屢見不鮮,但時代已經變了,李唐的政治理念追求的是堯舜禹上古三代和文景時期的和諧榮光。此外,即使李世民之後能夠當上皇帝,這件事還是會成為他一生的污點,進而影響後世對他的評價。

在政變前一晚,李世民召集手下商量時,內心其實有些猶豫(儘管可能人生就像一場戲,全靠演技)。因為他的大舅哥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一起鼓動他反叛他的父親。在二十四功臣中,長孫無忌排名第一。
這次政變中,長孫皇后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擔任核心決策團成員之一,並親自參與了政變計畫的細節討論與決策。

房玄齡在武德九年被調離秦王府後,接到了李世民的指示,要偷偷回到秦王府商量政變的相關事宜。為了不被發現,他穿上道士的服裝混進了宮中。在內府中,他與李世民夫婦商量了政變的細節。關於此事,《舊唐書·房玄齡傳》中有記載。

「在九年的時光裡,面臨危機的時刻,被逐出宮廷,失去了謀略的支持,仍然身著道士的衣服,與文德皇后一起通力協助,他在做臣子的義務上,從未辜負過。」

長孫皇后也親自參與了玄武門之變。在《舊唐書·長孫皇后傳》中,有關此事件的記載。

「太宗在玄武門时,安插了一个艰难的任务,即领导士兵进入宫殿并分发盔甲。事后他还亲自前往激励、鼓舞士气,左右无不感激敬佩。」

當李世民率領軍隊進行最後的準備時,長孫皇后前往前線慰問將士們,作為大領導的妻子,她振奮士氣,讓人不禁崇拜。李世民的手下也必定抱著「敢不效死」的信念,準備戰鬥。

在政變進行中,李元吉的手下率軍攻擊了秦王府。此時,李世民的子女們正身處秦王府內。若非長孫皇后的舅舅高士廉釋放了被關押在長安城中的犯人支援防守,或許秦王府根本無法熬過程咬金掛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頭的時刻。

「高士廉先生於今秋廿有二日寢疾,積年之謂也。先生志度廣博,風采澹泊,飲食起居無不謹慎,事業從容不迫。其与臣交,言笑自若,猶如日與月相照,素所敬惜。然而命運披破其軀體,既而巍巍仙去,實令臣淒然獨立,思之深矣。故以奠贄託以哀思,至崇祀之日,永為忠靈,此臣之所以報先生之深厚情誼者也。」

高士廉先生於貞觀二十一年秋廿有二日寢疾,積年之謂也,李世民在陪葬昭中寫下了自己對逝去好友的哀悼之詞。先生志度廣博,風采澹泊,飲食起居無不謹慎,事業從容不迫。其与李世民交,言笑自若,猶如日與月相照,李世民素所敬惜。然而命運披破其軀體,既而巍巍仙去,實令李世民淒然獨立,思之深矣。故以奠贄託以哀思,至崇祀之日,永為忠靈,此李世民之所以報先生之深厚情誼者也。

「朕當年年幼,便積極結交親戚和友好,細心培養人脈,歲月匆匆,往事重重。」

李世民晚年時仍然感激當年高士廉的付出,使得他得以娶到長孫皇后。雖然長孫皇后已逝去11年,但李世民仍對她心存感激。

貞觀年間,長孫皇后在政治穩定方面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她不僅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寵妃,還在其去世後成為了太上皇李治的母親和憲政王朝的皇太后。

長孫皇后非常聰明,深得李世民、李治等皇帝的信任和尊重,被視為是唐朝朝廷的第二號人物。她不斷地維護朝廷與外敵之間的和平,保障國家的安定發展,使得唐朝百姓過著一種安寧與繁榮的生活。

長孫皇后還倡導教育和文化,注重人才的培養與选拔,为唐朝的文化和科技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是唐代的“文化皇后”。

總的來說,長孫皇后是唐代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重要推手,她的貢獻被后世所稱頌和崇敬。在貞觀年間,李世民是一位善於聽取忠言諫語的皇帝,許多大臣也因此勇於進諫,例如魏徵、孔穎達、馬周等人都非常厲害。然而,只有長孫皇后和她的兒女們,才能安撫李世民的內心,扮演著貞觀年間皇帝和大臣之間的潤滑劑的角色。

李世民是一位熱愛馬術的皇帝,在他的昭陵裡刻有六匹戰馬的石像,以紀念他們曾經與他征戰過。有一天,他心愛的馬不知怎麼突然去世了,這讓李世民非常悲痛和憤怒。在這種情況下,他下令處決養馬的宮女,因為他認為她沒有妥善照顧好他心愛的馬。

長孫皇后明白勸李世民不要亂殺人可能會起到反效果,因此她選擇講故事來影響李世民的想法。她講述晏子罵養死齊景公愛馬的養馬人的故事,讓李世民體會到殺死養馬人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受到貶低的名聲和讓臣子看不起的印象,因此他決定放過該養馬人。這種耐心而巧妙的勸導方式,也許比直接的制止方法更能產生改變。

「魏徵,」這位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諫言大家都知道,他能夠直言不諱。李世民常常被他言辭傷到不能言語,有一次,李世民回到宮中,怒斥說:「總有一天要殺了那個不知風度的鄉下人!」

李世民是位善於納諫的明君,這一點在魏徵這樣勇於進諫的臣子身上得以體現。長孫皇后聽完這番話,驚喜地向李世民行禮,表示讚賞之意。李世民也非常高興,並且不再對魏徵的諫言有所芥蒂。

當長樂公主出嫁時,父親李世民為她準備的嫁妝超過了禮制標準。此舉引起了魏徵和李世民在朝堂上的爭辯。然而,長孫皇后並未因此生氣,反而勸說李世民縮減女兒出嫁的嫁妝。她還賞賜魏徵財物以示嘉獎。
長孫皇后的另一個特點是她不會妒嫉,懷孕期間經常勸李世民納更多的妃子。相較之下,房玄齡的夫人卻容易吃醋,因此長孫皇后會邀請她進宮說話,並且勸她接受房玄齡納妾的事實。

李世民有一位明事理的賢內助,他經常稱讚自己的皇后。

「玄武門之變」發生僅僅十三天後,李世民成為了皇帝,同時頒布了旨意,將長孫皇后冊封為「聖后」,被世人稱為「天策聖后皇后」(李世民曾是天策上將)。可以說,如果李世民是當時男性極致的代表,那麼長孫皇后就是當時女性極致的代表。

長孫皇后共為李世民生下七位兒女,其中包括三名嫡子和四名女兒。值得一提的是,在公元619年至621年期間,她陸續生下嫡長子李承乾、嫡次子李泰以及嫡長女李麗質,這樣的生育速度即便放在現代也相當驚人。

後世常傳說,隋朝公主才是李世民真正的至愛。甚至有人聲稱,李世民曾打算讓楊妃之子李恪繼承帝位。但楊妃終其一生只生了兩個兒子,經歷了身份尷尬的風波。唐太宗和朝廷的文武大臣都與楊妃之父有仇,這造成了楊妃的低貴身份,而她的兒子更不會被考慮為帝位的繼承人。

李恪和李愔是楊貴妃所生的兩個兒子,他們的名字寓意著沉穩低調。李世民希望他們能夠遵守禮節,不搗蛋,所以封恪為吳王,愔為蜀王,讓他們能過上安穩的生活。如果李世民真的寄望於他們有更大的成就,就不會給他們這樣的名字。

相反地,長孫皇后所生的子女們,則有一位長子名為李承乾。他在唐朝武德二年誕生,據說是在太極宮中的承乾殿降生的。他的名字是取自唐高祖李淵的名字,代表著「承繼皇業,總領乾坤」。

在李淵剛成為皇帝不久的時候,李世民已經平定了隴西,薛舉和薛仁杲父子的西秦政權已經瓦解。就在劉武周進犯山西的時候,李世民正準備帶領軍隊出征。李淵對於孫子的誕生也非常高興,因為「承乾」這個名字蘊含了他的殷切期望。

李世民的政治理想是「次子李泰,国泰民安,世间太平;三子李治,国中大治,朝野有序,百姓安居乐业」。他将这两个儿子的名字命名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这反映了一个父亲对自己孩子的喜爱。在隋末动乱的年代,这个政治理想无疑令人倍感安心和稳定。李泰和李治的名字成为了一个民族的聚焦点,人们从这两个名字中感受到了李世民的治理能力和为人父亲的深情厚爱。在这个艰难的时期里,人们期待着李世民的治国能力能够带来更多的安定和繁荣。

在唐太宗的垂愛下,李承乾成为了备受瞩目的人物。在武德年间,李世民平定了王世充的叛乱后,由于李淵的猜忌,无法再领兵出征。因此,他开始专心于处理政务,并着手培养李承乾。为了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李世民特意邀请了当时备受推崇的两位大儒陸德明和孔穎達,让他们指导只有五六岁的李承乾学习经典。

當李世民登基後,即立李承乾為太子,然而在他十二歲時,李承乾罹患重病。為了讓兒子康復,原本不信神佛的李世民專程邀請道士為李承乾祈福。當李承乾痊癒後,李世民頒布大赦,並指示度三千人出家,興建了一座寺廟和一座道觀,以感謝神明的保佑。

在貞觀七年的時候,李承乾再次患病了。李世民於是下令請來一位來自天竺的法師為兒子祈福。當李承乾痊癒後,李世民便賞賜大量的財物給這位天竺高僧。

李泰是一位受到高度寵愛的王子,年輕時便展現出卓越的讀書才華,得到了無數的恩寵。但是由於寵愛過分,他甚至曾遭到群臣的進諫。

自從李泰成長大後,李世民難以讓他離開宮廷,因此他讓李泰在長安城中撰寫史書和地理志,以充分發揮他的才能。這樣做不僅有助於保存歷史和地理知識,還能讓李泰得到一個可觀的工作。

李治的童年時代充滿了悲劇,因為他的生母長孫皇后在他還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人世。因此,李世民毅然決定親自撫養他和晉陽公主長大。每當李世民在九成宮避暑時,他總是帶著兩個孩子,陪伴他們快樂地度過時光。

當李世民出征高麗時,他收到李治寫給他的信件時,老皇帝忍不住大笑,發自內心地感到開心,還會向大臣們炫耀展示信件。在回信時,他甚至肉麻地寫道:”我的兒子,我非常想念你們,我的心中充滿了你們的身影。” 無可否認,出門在外的李世民真的是想瘋了他的兒子。

李承乾後來發動叛亂,而李泰則因為涉嫌搶奪皇位而被李世民排除在皇位繼承順序之外。不過,李世民並沒有下令將自己的兒子殺死。如果是其他父子,這樣的情況可能會導致斷頭臺上的人頭滾滾。

為了讓李世民與長孫皇后所生的兩個兒子得以活下來,李世民花盡心思。其中,李承乾被貶為庶人,死後卻得到國公之禮下葬;而李泰先則被降封為順陽郡王,幾年後再進封濮王。雖然他們無法再有高的官職,但其基本生活卻未受影響。

許多人因跟隨李承乾而遭受慘重懲罰。李淵之子李元昌為漢王,也是李世民的弟弟,最後被貶到家中,並施以死刑。

杜如晦之子駙馬杜荷與李世民、長孫皇后所生的城陽公主成為夫妻,但因謀反罪而被斬首,杜荷的妻子也被迫改嫁他人。而杜荷的兄長杜構,繼承父親的爵位,但也因卷入謀反案件而被罷官奪爵,被流放到嶺南,此後一生都無法回到長安。

陳國公侯君集是玄武門之變的參與者之一,他在當時控制了李淵和朝臣,並在戰役中取得了彪炳軍功,成為了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不過,他後來因謀反而被處死。在被處死前,李世民對他說了一句令人感傷的話:「我再也不能讓你回到凌煙閣了!」

由于魏徵过早逝世,因此逃过一劫。虽然没有直接的关联,但作为太子的教师,李世民认为他不负责任,教坏了李承乾。此外,魏徵曾经举荐过杜正伦和侯君集,这两个人都是反叛事件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因此,李世民怀疑魏徵也参与了叛乱,并将他亲自为其写的墓碑推倒。直到第一次征高丽回来后,才重新竖起来。在魏徵去世前,李世民承诺将新城公主嫁给魏徵的儿子魏叔玉。然而,在叛乱案件发生后,这门亲事也告吹。

李世民隨後立李治為太子。這樣做一方面是因為李治是他的兒子中最傑出的一位,也是親手撫養大的;另一方面,李治的性格和李承乾、李泰兩位兄弟一樣溫和,並且他們都是同一位母親所生,因此不會發生兄弟之間的爭端。

對於長孫皇后所生的女兒們,李世民一直是一位關愛的父親。

李世民為長樂公主婚禮籌備嫁妝,但數量遠超過制度允許,甚至比他妹妹永嘉公主所得的嫁妝還多數倍,引起魏徵的警惕和勸諫。長樂公主出嫁之際,李世民不懈努力,想要讓她嫁妝豐厚,但因此魏徵覺得有必要提醒他,不要過度破壞傳統制度,避免引起社會不安和紛亂。毕竟,婚姻嫁妝本应是一个既定的制度,任何违反该规定的行为都将对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杜荷是城陽公主駙馬,因為與太子謀反有關而被處決。城陽公主後來被李世民迎娶給薛瓘,但女兒的二婚給李世民帶來了很多煩惱,他親自下令進行卜卦,以確保這場婚姻的成功,這在李世民的眾多女兒之中非常罕見。

晉陽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親生女兒中最受寵愛的一位。晉陽地勢崇高,唐太宗將此地譽為唐朝龍興之地,並賜給女兒晉陽公主這個榮耀的稱號,可見唐太宗對她的寵愛與重視。晉陽公主從出生時就身體羸弱多病,而李世民夫婦卻將所有的愛與關懷都傾注在女兒身上。他們給晉陽公主取了一個小名「兕子」,兕子是一種兇猛強健的犀牛,期望女兒能夠像兕子一樣茁壯成長。

很可惜,晉陽公主在十二歲時就逝世了,李世民因此悲痛不已,甚至有好幾天都無法去朝廷上班。

「新城公主」原先的封號其實是「衡山郡公主」,而《唐六典》則明文規定「名山大川及畿內縣」不得用作封號。然而,李世民卻不顧這項禁令,輕易地以「衡山郡」為公主的封號,可見他對她的熱愛之情。

在古代帝王家,如果一個男性並不愛一個女性,他通常不會對那位女性所生的孩子表現出太多的關懷。然而,如果一個男性真的深愛一個女性,他不僅會對她表現出極大的關心,也會照顧她與她所生的孩子。這就是中國古代所謂的「愛屋及烏」,也就是愛屋與烏,不單是愛自己的房子,也愛上面的屋瓦,甚至連屋檐上棲息的烏鴉都愛護。這個詞語也被廣泛地應用在感情的領域中,表示對愛人不僅應愛他或她本身,也應關心他或她的親友以及其他重要的人事物。

妃。相傳李世民在長孫皇后生前有一位最寵愛的妃子,名為楊小衡。不過,楊小衡因為生產不育而一度被李世民廢黜。長孫皇后過世後,楊小衡得到李世民的寵幸,但並未被立為后妃。李世民晚年的時候,仍常常懷念長孫皇后。長孫皇后與李世民之間擁有著深厚的感情,兩人都準備好了在對方去世後跟隨對方而去。在武德年間,局勢十分危險,秦王府隨時可能遭受滅頂之災。於是,長孫皇后在當時把毒藥藏在衣袖之內,這樣便能在事發時從容就義。

唐朝貞觀九年,大唐開國皇帝李淵駕崩,留下了一個悲傷的王朝。長孫皇后在服喪期間染上了嚴重的風寒,經歷多日仍無好轉,這令李世民非常擔心。他決定親自前往寺廟為皇后祈福,希望能祈求神靈保佑她的健康。在他的祈禱中,長孫皇后終於康復了。為了感謝神靈的護佑,李世民下詔建設官方寺廟,向天下報恩。這些寺廟成為了唐朝顯赫的建築物,標誌著唐朝的輝煌和繁榮。

貞觀十年,長孫皇后病重,臨終前向房玄齡求情,希望李世民能夠重用魏徵。她似乎深知自己時日無多,並請求李世民不要因為她耗費太多心思。為了她的福祉,李世民下令重修全國近四百座佛寺,並為她祈福。《舊唐書》對此記載道:「在貞觀十年四月,下詔修復皇后心願已久的廢寺,以求得福氣。全國共有三百九十二所佛事院宇,除了自然景觀優美的七座寺廟外,均按原名重建。」

「貞觀十年,長孫皇后去世。史書中紀載,有一名宮女拿來皇后的筆記給李世民觀看,看著看著李世民就不禁淚如泉湧。」

唐太宗在長孫皇后逝世後,得知了她留下的《崩後宣政殿贈述》,他讀完信后倍感悲傷,並向身邊的侍臣表示:「這本書足以留傳給子孫後代,皇后的智慧和諫言,曾經彌補了我的缺憾,但現在再也聽不到她的美言了,我們失去了一位可敬的良輔,真是令人悲傷!」

為了紀念長孫皇后,唐太宗曾在宗聖觀內短暫出家,為她祈福。他深知皇后對國家的貢獻,也明白她在世時的重要性,因此他將她病逝的消息告訴了全國百姓,並在她的葬禮上悼念她的過去種種功績。唐太宗也將她的《崩後宣政殿贈述》銘刻為石碑,以表彰她的智慧和忠誠。她所留下的遗书至今仍是後人推崇的經典之作。

「長孫皇后」安葬進昭陵之後,「李世民」下令在該地修建一條「棧道」,以便讓「宮女」和「太監」的人員繼續像「長孫皇后」生前那樣,長期供養並打理墳墓。

為了緩解思念妻子的痛苦,李世民命人在上苑建造了一座層觀,用以登高遠望九㟅山昭陵。儘管這座層觀在魏徵的勸說下被拆除,但李世民向魏徵倾诉了自己失去妻子后中年的痛苦:“近年来,麻烦接踵而至,又没有良配,痛苦非常,悲伤不断。在生灵当中,谁比我更伤心痛苦,每年都有变化,让我感到触目惊心。自那时以来,我的心思恍惚,甚至吃不下饭,失眠夜夜难眠。”这番话令人感同身受,令人心酸。

根據慣例,只有皇帝去世後,皇后才能與丈夫一同進入太廟獻祭。然而,在貞觀十四年,李世民命令將原本只有皇帝能演奏的《光大之舞》訂為供長孫皇后祭祀時使用的廟樂,該樂曲仍然只有皇帝能演奏。

李世民在貞觀十五年時下令撰寫了一部名為《大般涅槃經卷》的經文,目的是為了讓亡妻得享福報。同年,李世民親自前往伊闕巡視長孫皇后所建的佛龕,上面陳列著岑文本所撰寫的《三龕記》,而其中一部分則由初唐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所書寫。這座佛龕是龍門形制下最大的摩崖石刻。

在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歷史中,沒有其他皇帝能像李世民對待亡妻那樣。不論是哪位後宮妃嬪,都不能與李世民對長孫皇后的深情相提並論。從種種行為中,我們可以看出李世民對長孫皇后的深情厚愛。

唐太宗長孫皇后於636年離世後,他沒有再立後宮,即使他有著三千佳麗。李世民也只有一個孩子誕生。
公元649年,唐朝太宗李世民在含鳳殿逝世,殁後埋葬於昭陵。對他來說,這一天一定是他等待已久的。現在,他終於可以與他所愛的觀音婢子在九泉之下團聚了。那裡有著茂密的林木和幽深的山谷,是一個可以安靜休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