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晚年的悽慘落魄

蘇軾寫下了這樣的句子:「心情像是黑暗的木頭,身體仿若漂泊的船隻。問你我一生的功業,就是黃州、惠州和儋州。」他寫出了自己的悲慘遭遇,從湖北的黃州被貶到廣東的惠州,最後到海南的儋州。在62歲的時候,他遭受了種種摧殘,走的路徑都是陡峭艱辛的,途中的州縣都不敢接待他,只有那些慕名而來的官吏被罷免。終於在65歲的時候得到了恩典,北還回去,然而在次年他過世於回家的路上。

什麼讓蘇軾受到如此對待呢?這要從一個叫做「章惇」的人開始講起。章惇,原名章子厚,和蘇軾同年考中進士,排名前三十。可是,在此次考試中,他的族侄章衡卻成為了狀元,這讓他感到十分丟臉。因此,他決定放棄進士的身份,三年後再次參加考試,最終高中一甲第五名。對於這個曾經經歷過人山人海考場的人來說,科舉考試真的是小菜一碟。

蘇軾是一位進士,可惜卻在及第後喪母,因此他回鄉守孝三年。重新出仕後,他被任命到陝西路,與章惇一同負責考務。由此開始,他們結識並相交愈厚。蘇軾以詩酒風流著稱,而章惇則豪爽幹練,兩人之間有著不少傳奇和趣聞。

他們一起前往仙游潭,其中最精彩的一幕是他們的勇猛行為。潭的對岸是一道懸崖峭壁,而橋就是唯一的連接方式。蘇軾不敢走,但是章惇勇敢地拉著蘇軾穿越橋樑,同時用藤條綁住自己的身體,以防萬一。當他們飛躍而下,在空中書寫了自己的名字,這樣的舉動實在是非常令人驚嘆。蘇軾對章惇的勇氣深表敬佩,並且稱讚他為「一代異才」。他認為,儘管功名地位重要,但這樣的人才真正難得。

王安石主政時,宋神宗登基,開始推行變法。其中,章惇是王安石變法的主要支持者之一,也受到他的賞識。然而,蘇軾持反對意見,曾經聚集了一批文人,嘲弄王安石的學生李定,企圖污名化他,指他不孝。然而沒想到,後來李定升遷至御史中丞,並規劃了「烏台詩案」,這一事件也波及到蘇軾,可謂自食其果。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李定還是蘇軾的好友佛印的哥哥。

儘管陣營不同,章惇對蘇軾其實沒有什麼成見,但蘇軾內心對章惇卻有所不滿,並以一種惡毒的方式加以發洩。在變法派內部鬥爭中,章惇遭貶離京城,感到憤慨不已,於是寫下詩篇向蘇軾發洩不滿,大意是「隨時可約同乘小舟,共享詩酒與狩獵之樂」,暗示兩人皆命途多舛,但仍可相互鼓勵。

不過,蘇軾的回詩中藏有深意。第一句詩「方丈仙人出淼茫,高情猶愛雲水鄉」看似無甚問題,但蘇軾卻在暗中攻擊章惇的身世背景,其家族為軍閥世家,被視為出身低賤的人。

儘管彼此間情感難以理解,但這場詩文之間的較勁,卻正是唐宋文化的精髓所在。

章惇是福建籍貫,當地人口眾多,而且有著溺嬰的邪門風俗;他的出身也相當不光彩,是由於他是父親與岳母所生的私生子,曾經遭遇過遭溺弃的命運。這段不堪回首的過去,一直讓章惇感到心中有刺,這也是蘇軾非常清楚的事實。顯然,蘇軾又一次在賣弄他的聰明,把寬容待人的章惇當成傻瓜看待。

然而,誰能忽略章惇的才學和聰明才智?他當然明白蘇軾的言下之意,但是因為兩人的友誼,他也明白蘇軾也許沒有壞意,只是口無遮攔而已。而當「烏台詩案」爆發之後,蘇軾被捕入獄,章惇盡心盡力地營救他,甚至不惜當面痛斥宰相王珪。當然,「烏台詩案」只不過是為了裝模作樣,事實上並沒有那麼嚴重,只是蘇軾自己搞糊塗了而已。關於這些細節,之前我的文章中已經有所描述,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去閱讀一下。

「劫後餘生」是蘇軾的一篇名作,然而當時他受到了一眾親朋好友的冷漠和疏遠。但是他的老友章惇不顧過去的矛盾,屢屢給蘇軾寫信安慰,讓蘇軾感到非常感動。在變法時期的起伏中,章惇和蘇軾的命運也發生了變化。然而在這段時間裡,蘇軾卻做了一件讓人無法接受的事。

蘇軾的名聲主要來自於他的詩文作品,這些作品中夾雜了一些趣聞軼事,使得他擁有了人格魅力。然而,這些趣聞軼事也引起了爭議和非議。

蘇軾當時的人品並不受到信任。他在「支持變法」和「反對變法」的陣營中來回搖擺,並因此而被兩派看不起其投機行為。當初,蘇軾和很多人一樣支持變法,但是王安石的政策太過嚴厲,「青苗法」幾乎要斷絕士紳階層的根基,因此遭到了整個士紳階層的反對。於是,蘇軾開始公開反對變法,並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一同造謠、抹黑,甚至污衊王安石投靠敵國。蘇軾打造了一個「反對者」的形象,儘管他遭到了「烏台詩案」和貶謫,但每當新政失勢,蘇軾等人就會被重新啟用。他能夠擔任高職幾乎都是因為這個人設,他本人並沒有什麼治理國家的才能。

蘇軾曾前往拜訪退隱的王安石,看似和解,但王安石去世後,蘇軾卻在三篇表文中猛批他是「奸佞」,這個貶意一直延續到晚清。雖然司馬光等人獲得重用,蘇軾卻支持「免役法」以對抗,等到新法勢力崛起時,他又開始批評其弊病。這是蘇軾的行事風格,但他對章惇的攻擊卻太過分了,顯露出卑劣的行為。

在王安石辭去宰相職務之後,王派系中堅人物章惇成為了新法的主要支持者。然而,一些保守派人物,如司馬光等人,依舊抱有反感之情,並且試圖盡力廢除新法。在此過程中,章惇展現了卓越的辯才技巧,應對自如,嬉笑怒罵,完美地駁斥了司馬光等人的論點,使得他們羞愧難當。然而,由於舊黨眾人的誹謗攻擊,指控章惇不敬,最終章惇被迫被貶出京城,結束了他對新法的援助。

讓章惇感到驚訝的是,這次攻擊他的主力竟然是蘇氏兄弟。蘇轍最先提出了一份《乞罷章惇知樞密院狀》,而這些指控卻令章惇感到敏銳。原因在於司馬光等人廢除新法後出現問題,卻被歸咎於章惇的責任。蘇氏兄弟認為,章惇知曉司馬光的做法有誤,卻不願承擔責任,僅僅是因為他想要嘲笑司馬光。

更甚者,蘇氏兄弟還指出章惇以私怨而害公義,因此不適任樞密院的軍事大權。若邊防出現危急,章惇定會對國事造成深遠的損害。這種指控令章惇感到無所適從,也無法對抗蘇氏兄弟。

蘇軾與蘇轍兄弟倆都是著名的文學家,他們風格各異。蘇轍慣於說些不負責任的話。曾經參加制科考試,他指責宋仁宗奢侈淫逸,這樣做只是為了自己的名聲。他的言論讓王安石大怒,不願在委任詔書上簽字。現在蘇轍指責司馬光做錯事情,卻又指責章惇沒有事先阻止司馬光,認為這樣會延誤軍國大事,導致章惇被罷相。但是很挖苦的是,當西夏侵略邊境的時候,司馬光等人力主割地、賠款、求和,只有章惇在極力主戰,他表示,建議議和的人應該被斬首!大家都知道,蘇軾和蘇轍兄弟的關係很複雜。相反,蘇軾不但沒有勸阻蘇轍,反而在章惇被貶5日之後,又在他們的文章中批評了章惇。

蘇軾曾撰寫《繳進沈起詞頭狀》一文,控訴王安石、章惇等人為了邊境功勞而不顧他人生命,雖然拓土擴疆,但卻創造了不良的榜樣,造成極大的傷害。因此,沈起等人輕率挑起邊界糾紛,導致軍民塗炭,其責任最終歸於王安石、章惇等人。

「但你蘇軾之前可不是這麼說的啊!」,蘇軾曾在他給章惇的詩詞和信函中極力讚揚章惇在拓展疆土方面的貢獻,稱讚他的「功名誰使連三捷」、「將軍結髮戰蠻溪」、「近聞猛士收丹穴」。然而,現在章惇已經失勢,蘇軾卻改變了他的口吻,將過去讚揚的功績變成了罪過。這就是蘇軾「反覆橫跳」最明顯的例證。

在「烏台詩案」中,章惇和宰相都與蘇軾發生了糾紛,蘇軾在事後向章惇寫了感謝信,表達了自己的感激和敬意。他在信中寫道:「自從得罪你以來,我不敢再與人往來,即使是我的骨肉至親。但現在你卻給了我書信,表示你的關心和擔憂,我感到非常感動和不知所措。如果我遇到困難,我就能夠有你這位親朋好友的幫助。感謝你一直以來都給我提供藥物和物資,而且在我需要收恤的時候也給了我幫助。你真的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

然而,在當時的情況下,蘇軾卻忘記了章惇曾經給過他的幫助,並且反過來攻擊了章惇,把他當作他自己進步的階梯。他背信棄義,恩將仇報,沒有想過自己的行為會對章惇造成什麼樣的影響。蘇軾和蘇轍的行為都讓人感到失望。

哲宗登基後,章惇獲得平反,推翻司馬光等人的舉措,並繼續推行新法。但他卻忘恩負義地對待他的至交好友蘇軾,讓蘇軾晚年悲慘遭際。因此,章惇的名聲在後世受到質疑,也與他對待蘇軾的態度有關。雖然很多人不了解其中的原因,但「承天一柱,判斷山河」的評語足以證明章惇對北宋王朝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