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丞相皆為朝廷之文官首輩,地位崇高,位居千官之首。然而至明朝之際,朱元璋廢去丞相之制,自此以後,丞相之名,幾乎淡出歷史舞台。雖明代有內閣首輔之職,清朝設有軍機大臣,然身份地位及權勢,已與昔日丞相之威望,不可同日而語矣。

朱元璋在吳王位時,封李善長為左丞相,徐達為右丞相,以牽制眾官。然而徐達身為丞相,形同虛設,經年征戰四方,中書省之權實在李善長一人之手。
時光流轉,李善長權勢愈強,且身為淮西幫首領,人脈特佳,朱元璋憂慮此昔稱漢蕭何之權相李善長,可能動搖皇權,遂托李善長年事已高且患病,將其撤職。胡惟庸案後,李善長全家七十餘口遭受家破人亡之禍。
李善長被撤後,朱元璋任命汪廣洋為左丞相,楊憲為右丞相。此舉意味深長,明顯是借朝廷內派系之爭,平衡兩派勢力。一方以李善長為首之淮西黨,另一方則以劉伯溫為首之浙東派。

汪廣洋為高郵之人,既非淮西派亦非浙東派,自成一派之中間勢力。楊憲與劉伯溫關係密切,屬浙東派。朱元璋欲借兩丞相以制衡淮西派勢力。然朱元璋苦心竟未得傳楊憲,楊憲上任後即唆使手下彈劾汪廣洋,結果汪廣洋被貶回故土。
楊憲權柄既得,卻憂汪廣洋或東山再起,再次彈劾汪廣洋,將其流放海南島。楊憲遂成左丞相,右丞相之位由胡惟庸繼任。
楊憲得意忘形,將朱元璋之想法置之度外。他未能在淮西派與浙東派間求得平衡,反倒同時向兩派進犯,對中書省官員進行大換血,安置親信於其中。楊憲之舉激怒兩派,成為眾矢之的。淮西派首領李善長與浙東派劉伯溫攜手上書,向朱元璋彈劾楊憲。
朱元璋最不願目睹兩派結盟之局,故捨棄楊憲,楊憲在左丞相之位尚不滿月便被朱元璋討斃。楊憲身歿後,胡惟庸成左丞相,而汪廣洋亦自海南島召回,任右丞相,企圖制衡胡惟庸。
然汪廣洋實乃無用之輩,辜負朱元璋厚望。彼好酒貪杯,常沉湎酒色,雖坐擁右丞相之職,卻毫無建樹,未能牽制胡惟庸。朱元璋多次訓斥汪廣洋,皆無成效,終於處以極刑。
胡惟庸初時,行事小心翼翼,恪守朱元璋意志,不敢擅自舉動。朱元璋亦逐漸信任胡惟庸。然歲月漫長,胡惟庸野心日膨,獨斷專行,甚至遣人生死升降、官員晉升之重事亦不向朱元璋稟報。此等皇權已成胡惟庸特權。更甚者,胡惟庸企圖架空朱元璋。

胡惟庸實未料及,朱元璋乃大明疆土之建立者,見皇權受挑戰,心生警惕。自省之後,發現不論選任何人為丞相,結果不是形同虛設,便是搶奪皇權。經過深思,明白問題根本在丞相制度。於是,朱元璋下定決心廢除丞相。
雖可就胡惟庸所為罷免並處死,然朱元璋意欲利用胡惟庸以廢除丞相制,當前罪狀未足以令大臣信服,改變沿襲千年之制度。故朱元璋決定讓胡惟庸繼續壯大,待其罪行累累,再將其一舉除去,同時廢除丞相制度。
胡惟庸未察朱元璋之用意,自視過高,認為可架空皇帝權力。朝內投機之徒漸多,向胡惟庸行賄,圖謀升遷。此舉引起諸多大臣反感,大將軍徐達率先發難。
徐達將心中所見向朱元璋陳述,言胡惟庸乃奸臣。此話不幸傳入胡惟庸耳中,胡惟庸便報復徐達,買通其門衛欲刺殺徐達,結果未果。此際的徐達在遭胡惟庸暗算後,決意與其拼個兩敗俱傷。
朱元璋見狀,加緊除去胡惟庸之計。一日,胡惟庸子騎馬車時,馬夫因失誤致其子墜車身亡。胡惟庸得知後憤怒不已,殺死該馬夫。朱元璋聞訊,要求胡惟庸為馬夫賠命。
胡惟庸逼無他法,踏上謀反之路。他與親信密謀起事,不料朱元璋早有防備,未待其行動便將其捕獲,以謀反罪論處。朱元璋誅殺胡惟庸後,便下令廢除丞相制度,自此朱元璋將一切權力緊握手中。

回顧大明朝五位丞相的命運:李善長、徐達、汪廣洋、楊憲和胡惟庸,無一能善終。其中,徐達的結局似乎算是較好的,然而據說他也是被朱元璋害死的。
事實上,這五人的死亡是必然的。朱元璋白手起家建立了大明帝國的基業,然而手中的權力被分割掉一半,豈能甘心?皇權和宰相權的爭奪在洪武十三年達到了高峰,但此役結束後,大明皇帝的權力再也沒有受到制約。